當前位置:整形美容中心網 - 醫療整形 - 上海豫園的空間組織分析

上海豫園的空間組織分析

西部景區

三穗堂?位於豫園正門,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)。原為樂壽堂,清初被征用為上海縣政府辦公場所,西園重修時改建為三穗堂。它的意思是“谷物中的三個耳朵是豐收的標誌”。有五個大廳和寬敞的房子。大殿正中有“城市山林”和“靈臺史靜”的匾額。牌匾下是當代書法家潘伯鷹題寫的《豫園書》,由豫園主人潘雲端題寫。扇子上雕刻著稻穗、谷子、麥苗和水果。三穗堂南臨大湖,堂前種有翠柏。景觀相當廣闊。“湖中有亭,浮於水面,東建石梁,西建,九轉而達岸。”清中葉,三穗堂曾是豆米業廳議事定標之地,又稱“角虎堂”。也是政府召集鄉紳商賈宣講皇帝聖旨的地方,是當時上海士紳富商的政治經濟活動場所。三穗塘南荷塘、福娃亭、綠波廊、好樂坊、和仙亭、清風堂、寧惠亭成為豫園外的景點。

陽山堂,於娟大廈?位於三穗堂後面,正對著水池對面的大假山。建於清同治五年(1866)。底層叫陽善堂,上層叫於娟樓。陽善堂***5歲,後面有回廊,水池邊有弧形檻,可以午睡。看著大假山,可以看到水池裏的倒影。卷雨樓是壹個蜿蜒的陽臺,取唐詩“雨帶珠簾黃昏西山”之意。它在雨中攀樓,雲霧繚繞,山光幽幽,仿佛置身於雨山的水谷,這是豫園獨特的風景。

大假山,郁秀亭和望江亭?這座大假山是由明代江南著名的疊石藝術家張南洋設計建造的。高約4尺,堆著武康數千噸黃石。假山峰巒起伏,道路蜿蜒,溝壑幽深,清泉流淌。山上花木繁茂,壹潭清水環山。遊客登船時,對置身山中頗感興趣。晚清名人王韜曾描述:“奇峰聳立,重疊,為西園勝景。繡以玉瓦,平如石;左拐右拐,掉頭就走,或石壁陡空,或石池下註。洞口偶有含脊,偶有坡陡,頂上千裏。順著小路轉到另壹處,楊柳垂柳,池十頃,橫方向略約,亭臺斜露,景色幽靜,仿佛又是壹日。感覺城市有山林之趣,塵障空。”400多年來,豫園的景色已經陳舊而時尚,而大假山仍然保持著它的舊觀。大假山上有兩個亭子,壹個在山腳下,名為“秀秀閣”,意思是可以欣賞園中美景。山頂稱為“望江閣”,寓意此閣“黃埔吳淞第壹步”。帆和雲遠在幾十裏之外。“重陽節,遊客來此登高望遠,浦江的風帆歷歷在目。

元代鐵獅子?陽山堂東走廊入口處,有壹對姿態生動、鑄造精美的鐵獅子。座椅上有銘文:“張德福安陽縣銅山鎮工匠張釗”、“大元國至元二十九年庚寅十月二十八日”。鐵獅子原本放在河南安陽縣的雅堂前。被日軍運到日本,抗戰勝利後回國,長期存放在倉庫裏。花園修繕時,它被搬到了這裏。

變好了嗎?觀獅的人繞著墻走,進入遊廊,遊廊是進入大假山的通道,橫跨水池。樓道裏有壹方亭子,匾上寫著“越來越好”匾下有壹塊太湖石,形似美人的柔腰,取名“美人的腰”,池邊山景近在咫尺,提醒遊人走動。

翠秀堂?位於大假山東北崖下。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),乾隆三十五年建成。嘉慶十八年(1813),由西苑寺移至餅豆業廳,經過大規模的修繕,建築結構精致、幽靜、幹凈。四周高墻,堂前峰巒眾多,花木雕零。

方藝?翠秀堂東墻外,俗稱舟堂。明代以後,江南園林多在水邊造石船賞月,而直接在陸地上造船的很少。這個部門是後來加上去的。

萬花樓?花神閣舊址,改建為西園後,被稱為“千花深處”,是西園勝景之壹。清道光二十三年(1843),改建為餅豆業廳。之後加了葛司堂(已經拆了),只留了壹樓。當時主要用於祭祀活動和同行討論。因人神僅壹箭之遙,故名“神池殿”。1950後更名為“萬華大廈”。

魚樂謝?小溪對面,山邊臨水,可以靠著欄桿看魚在水裏遊。小溪上建了壹堆防濺墻,墻上有漏水的窗戶,墻下有壹個半洞的門,水從裏面流出來。這裏運用了園林中延伸空間的巧妙方式,遊客在這裏有不知盡頭在哪裏的意圖。

走廊?魚樂斜東邊有壹條迂回的走廊,叫回廊。中間建了壹個方亭,匾上寫著“不遠知”。這個意思來自《世說新語》:“不必遠離自己的心。如果妳周圍都是樹,妳會想,妳會覺得鳥獸鳥魚都到妳親人身邊來了。”走廊的東部被壹堵墻分成兩部分。墻上有壹個窗戶洞。從窗洞可以看到左邊的陽臺和右邊的峰石,就像壹幅素描圖。

梁呢?位於回廊南側,依山面水,有古人“觀山觀水”之趣。

點春堂,和熙堂?點春堂是清道光初年(1820)福建花糖商修建的辦公用房,有5間。大殿繪有雕梁畫棟,宏偉精致,有門有窗?扇子上雕刻的戲曲人物栩栩如生。這個大廳的名字取了蘇東坡的詩“翠殿春燕”的意思。鹹豐三年(1853),刀會頭目陳在此設立北方總部。現在是唯壹幸存的孝道會起義遺址。大廳裏陳列著刀會叛軍使用過的武器,太陽和月亮自制的錢幣,以及出版的文告和其他文物。大廳面朝小舞臺,金碧輝煌,格調精致。這裏叫“鳳舞愛唱”,俗稱唱臺,是花糖業處20歲設宴祭祀的地方。唱臺東南有壹座小假山。水從假山下的石竇流出,匯成壹個小水池。舞臺的壹半放在水池裏,很優雅。點春殿後有壹水檻,可從中觀魚。有匾額“飛躍”,字體飄逸灑脫。須賀音樂廳位於歌詠臺的南面,面朝山,面朝水。它四面開闊,冬暖夏涼,因此得名“須賀”。後面水池邊有假山,山下有洞,流水;山上有壹個方形的小軒,名叫“雪圃”。八角亭與學園之間隔著壹個水池,亭內有壹口古井。井場是明朝的東西,所以叫“古井亭”。和秀堂、點春堂東邊的假山上,有壹座雲巖,四周水光石色,洞穴幽深。寶雲巖上有壹座小樓,有兩層,上層叫“快樓”,下層叫“燕雙閣”。登上快樓可以俯瞰西邊的大假山和豫園全景。燕雙閣繪有飛檐的建築,玲瓏錯落。點春堂北面有壹座寶樓,上下5間。東面有靜逸軒和李婷亭。據《民國上海縣誌續誌》記載,點春堂初建時,附近有漁場、水神閣、壹笑軒、莊樂閣,早已被毀。

[編輯此段]東景區

玉玲瓏和玉華堂?玉玲瓏是江南三大名石之壹,高約1尺。雕工精巧,渾身多孔,有皺、漏、薄之美,為壹等石。古人曾說“石底放壹爐香,洞熏;用壹罐水裝滿石頭屋頂,讓孔泉流淌。”。雨花廳原是潘雲端的書房。清代重修,改名香雪堂。八月十三日抗日戰爭期間,上海被日本飛機轟炸。重建於1959,仍名雨花堂。大廳現在按照秀才的書房布置,陳列著明代的紫檀木畫等珍貴家具。

玉水廊和玉峰?虞姬水廊倚豫園東墻,面向曲池,虞姬峰聳立於廊間。玉峰雕刻精美,原在園內,1956移至豫園。赤溪、雨花廳前後,流水潺潺,山石陡峭,花木稀疏,植有玉蘭、白皮松、竹子,清幽雅致。

匯景樓和九獅軒?匯景樓位於豫園中心,故名“匯景樓”。久石軒位於惠晶大廈的西北面。1959重修豫園時,拆除了居民樓,在池塘北面修建了池塘,取名“久石軒”。玄關在平臺前面,可以靠著欄桿看水池裏的荷花。

[編輯此段]中央景區

中心景區有德月樓和七竈堂嗎?得月樓位於玉華堂和玉玲瓏西,兩面臨水。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)建成後,光緒十八年(1890)重修,因有“明月近水樓臺”之意而得名。德悅樓為二層小樓,建築精美,畫梁彩樓,回廊曲柱,華麗靜謐。樓前有“千裏明月”的匾額。明月當空,在湖中央的亭子和九曲橋上俯瞰月色,很有意思。清代上海人王翠寫了壹幅描寫德月樓的對聯《鄉土風光·舊月光》,耐人尋味。奇藻堂位於德月樓下,因“水波如奇,藻彩繽紛”而得名。大廳裏的裝飾漂亮而獨特。教堂屋檐下有100件不同字體的木雕,被稱為“百日”,充滿民族特色。大殿前的井像壹個方茶壺,裏面有壹個匾額:“人棲壺天”。左側墻上,有清代廣寒宮磚雕。

織造亭?位於七竈殿與蓮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,面向胡鑫亭和九曲橋,面向五老峰和樂府的磚雕。光緒二十年(1894),布所為紀念古代紡織工人黃道婆而建。館來?風扇與走廊分開。扇裙上刻有“耕織圖”。

幻雲假山?豫園位於得月樓北部,於1986年用太湖石重建。山附近有壹條石板路,依山脈蜿蜒曲折。洞內有清泉,月塔上隱約能聽到泉水的聲音。陳從周題寫了“幻雲”。

圖書館?又稱書畫樓,位於德悅樓對面。建於清朝光緒年間,曾是晚清著名的書畫市場。宣彤元年(1909),豫園書畫協會在此成立,滬上著名書畫家常來吉雅。現在樓上變成了上海書畫陳列室。

[編輯此段]內花園景區

南面龍橋環抱的豫園,是“祠北名園開,東臨寢廟開”的內園。1956修復豫園時,內園成為園中之園。內園占地只有2畝多,但很精致。有亭臺樓閣、泥塑、名木古樹、石峰橋,布局緊湊曲折。

看大廳?又稱“清雪堂”,是內園的正殿,雕樓畫梁,氣勢恢宏,開放式。有五個大廳的寬度和三個大廳的深度。廳前有兩座石獅子,廳內有“觀摩會”和“靈女會”。“摯”兩塊金匾。靜觀之名,取古語“凡事知足靜觀”、“靜觀流水,靜觀山勢”之意。在大殿的對面,有許多奇峰,以五顏六色的方式堆砌而成,如三官獻壽,白鹿望月,蝙蝠起舞,或九獅運球。據說安靜觀察可以分辨出100多種動物形象。石峰中有許多百年古樹。看東邊壹個小院,裏面有壹池清水,兩邊回廊蜿蜒,遮陽,修竹瀟灑,環境幽深。

館陶大廈?位於靜觀殿西南,又名“小靈臺”,為三層全木結構,高度10余尺。它是清代城東最高的建築。在過去的壹年裏,妳可以爬上這裏觀看“上海八景”之壹的“黃浦陶丘”。

幻雲大廈和延慶大廈?正對靜觀殿,東西連成壹系列建築的形狀,可通往觀濤樓和船廳,雲樓的橫匾“還雲”是清末著名的上海紳士文瑤。題記幻雲大廈原為上海千葉事務所的產業。豫園和內園屢遭戰亂破壞,但這座建築幸免於劫。很有“揮絲樹,觀雲歸,西山涼,在我袖中”的感覺。

松翠閣?它立在館陶樓東面的假山上,雙層亭閣,底層石桌石凳,四周綠樹環繞。亭子裏的壹塊匾上寫著“淩木香”。

妳能看嗎?位於靜觀殿東側的小方殿,精致安靜,炎炎夏日分外涼爽。大殿前有磚雕《郭子儀生平》,旁邊有泥龍墻,北面有洞,南面有天不壹樣的鳳閣,墻上有“重修內園”之類的石碑,記載著內園的歷史。

船廳?出了亭子,有個船廳。雖然是建在假山上,但四周都是用瓦片和小磚塊鋪成的,就像壹艘在玉濤中航行的小船。其結構在園林建築中並不多見。

九龍池?水池位於內園靜觀殿東南,以湖石築成,東西壁間藏有四個石龍頭。水中的倒影也是四個龍頭,如果池子是龍形的,就叫九龍池。

古戲臺?位於內花園南面,建於清末。原位於閘北上海北方錢業事務所,1974遷至此處,經改造加建後於9月1988對外開放。舞臺正面的獅子、鳳凰、雙龍珠、戲曲等木雕圖案,美輪美奐,栩栩如生。頂部藻井呈穹頂狀,22層圓圈和20條弧線相交,28只金鳥繞飛,中間是壹面圓鏡。沈箱不僅裝飾豪華,而且符合聲學原理。即使沒有擴聲設備,也能達到很好的聲學效果。舞臺兩側的石柱上,有對聯:“天增人壽,雲要衣,花要容”,書法秀麗蒼勁,為昆曲大師俞振飛所書。舞臺對面有貴賓席,都是清代的太師椅和茶幾。兩邊有雙觀景廊,古色古香的紅木桌椅,* * *有200個座位。環境優雅,充滿古意。